参加过几次北京的QConf大会,每次都有不少收获,也有些经验可以帮助大家提升听课效果,节约宝贵时间的:
一、厂商专场相对而言较水,没空就别听。
厂商就是赞助商。开大会也要钱啊,赞助商给了钱,大会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招揽人才的机会很正常。不过厂商的主讲人就不如大会正常邀请的那些主讲人一样都是自己业内的大牛或活跃分享者了。
二、大公司高知名度的项目,讲高量级、特定场景遇到的问题,非常值得听。
比如这次的《天猫双11晚会和狂欢城的互动技术方案》,围绕着1分钟的时延,主讲人的团队做了很多预案和准备,了解这种自己遇不到的特定场景的项目,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将来如果遇到,就不至于重新摸索。
但大公司的分享也有些缺憾:由于PR要求,很多东西讲起来遮遮掩掩。
三、细分行业领军公司,往往分享得很深,容易有惊喜。
这次我听的艺龙、知乎、美团、滴滴等的分享都受益匪浅。
首先,是听各种从技术的角度讲解行业、业务的逻辑,很能开阔视野。
其次,我也是做垂直行业的,每个垂直行业的技术架构核心其实就是行业数据的夯实以形成壁垒,用户数据的挖掘以优化服务。虽然各种行业的外在表现都差不多是列表、详情、用户操作、用户中心,但是背后后台的架构却由于业务不同,差异很大。
四、最重要的是思路、方法论的借鉴和提升
老罗说过一句话,无论听课时多么认真,往往几年后,听的课早就忘了,扯的蛋到是依然历历在目。这个比喻用在这里虽不贴切,不过主讲人的项目具体怎么做的忘了没事,思路和方法论以后遇到问题时能想起来,也就算收获颇丰了。
这里分享几个我听完2周后,不翻资料还能想起的,大牛们分享的几点:
—— 架构师是需要克制的。Tony大神说过产品需要克制、小龙大神说过善良比聪明更重要。 但不要以为贪婪这个词与技术无关,我们同样贪婪,只不过醉心于新的技术、新的尝试。但在架构项目的时候,同样也需要克制,不过度设计、权衡好稳定性和ROI。每个人心中都有贪嗔痴,这是原力,不用存天理灭人欲,但是需要克制和权衡。
—— 好的架构一定是契合业务的。每个业务场景和量级不同,没有吃遍天下的架构。我也常想到了50岁时,如果还没有自己出去干,别人为什么雇我?仅仅代码写得不错肯定是够的,还需要对某几个行业、领域有深入的理解和熟悉,有抽丝拨茧的厘清并解决技术以及不单单是技术问题的能力才行。
—— 对抗黑产的方法论。
1. 不用把精力全部都放在对抗上,如果有釜底抽薪的疏导方法,往往效果更长远。
比如知乎通过不推荐到搜索引擎的方式,断掉推广类刷贴的利益诉求。再比如我们常用的,Q币人工审核后才发放。
2. 没有绝对的胜利,只要活动期间不被攻破就是胜利。
比如一个有奖品的活动是2天,那做几套安全方案,预估攻破时间成本,在可能攻破之前换方案即可;图片验证码团队也配备了字体设计人员,隔断时间会换字体;
3. 永远要留一张底牌。
在没有很好的在线防御方案前,千万不要把离线能分辨出攻击的方法直接变成在线防御的策略,万一又被攻破了,就没法玩了。
五、其他
由于会场的分享非常多,所以首先挑选好自己最感兴趣的,每个感兴趣的分享,都建议提前入场、占住好位置、拍ppt不是最重要的(会后会有专门的ppt合集供下载),最重要的是把大牛讲的而不是ppt上写的东西尽量吸收了。
本文暂时没有评论,来添加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