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特布尔到乌代布尔,开车的司机一点英语都不懂,沟通出现错误,让我们错过了一个耆那教著名的遗址——千柱庙耆那教遗址,对此追悔万分。出于对这个陌生,至今仍有400万信徒的宗教的好奇,第二天我们先去参观了一处耆那教的庙宇。
国内对耆那教了解的人并不多,我也是在去印度前,读印度史时,对这个教派才有了一点知识。耆那教是印度传统古老宗教之一,创始人筏陀摩那,称作大雄。筏陀摩那于公元前599年(比释迦牟尼早些年)诞生在古印度距吠舍离(Vesali)45公里的贡得村,其父母属刹帝利种姓,父亲是贝拿勒斯一个小王国的君主。他家庭富裕,生活奢华。大雄婚后生有一女,但他并不感到幸福,大约30岁时便立志出家苦行,寻找解脱不幸的宗教途径。他先后游历了许多地方,途中艰难跋涉,衣服破烂不堪,裸体行乞,苦行修炼,长达12年之久。最后终于在吠耶婆达东北建皮耶村的一棵沙罗树下觉悟成道。大雄成道后,便创立耆那教,在恒河下游宣传教义,进行宗教活动,长达30多年。
耆那教宣传种姓平等,主张五戒(不伤生、不诳语、不偷盗、不奸淫、不贪财),认为只有严格实行戒律,经过裸体苦行,才能消除旧业的束缚,达到“寂静”,灭绝情欲,获得“解脱”。耆那教还认为:世界是永恒的,而非印度教所说的神创的,宇宙万物都包含两种因子,即物质因子和精神因子,所以动植物和非生物体内均有灵魂存在,不能任意伤害。由于绝对不杀生,耆那教的教徒大部分职业是不能从事的,包括养殖和农业,所以这个教的人,营生以商业为主,印度国内的很多商业大亨家族,都是耆那教徒。
乌代布尔的耆那教庙在一个高台上,占地面积并不大,只有一个用石头砌成的大殿,院落内石板铺地,入内需要脱鞋。进入寺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殿外墙壁上满满的神像和花草浮雕,进入殿内,依然是满满的浮雕,但其中并没有据说是耆那教寺庙标配——大雄筏陀摩那的裸体石雕像。
庙内一群妇女盘坐在中央,嘴里一边喃喃念的经文,一边用好奇和不满的眼光打量着我们,于是我们只好收起相机,默默退出大殿,在殿外浏览外墙上的雕刻。虽然,从书本上读了一些耆那教知识,但看着满墙人物和花草的雕刻,我一点也不明白其中的故事和寓意,宗教信仰也许只有真相信了,才能理解和参悟吧。
(文中图片除资料图片皆同行好友卓培荣摄)
本文暂时没有评论,来添加一个吧(●'◡'●)